天津市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

来源:天津热线   日期:2016-04-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如一朵绚烂娇艳的奇葩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深厚的艺术土壤和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天津市北辰区自古漕运发达,商贸兴旺,经济的繁荣发展让这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一些非遗项目生存土壤和空间出现了萎缩迹象。如何保护传承,留住根脉,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积极挖掘整理

  让更多群众可看可学

  前不久,北辰区文化馆组织部分市级非遗项目来到古文化街天后宫前展演。王武现场表演的“胆、剑、豆、环”四大绝技,引得市民和来津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当时场面非常火爆,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有位上年纪的观众对王武说,“老天津三不管落地场景有年头没见了。这都是真功夫,好玩意儿,一定得传下去。”作为天津著名戏法大师穆文庆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武深深地被感动了,“看来,传统戏法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

  王武虽已年逾古稀,却依然活跃在非遗传承工作第一线。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王大爷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在中国古代,民间诸表演艺术泛称为‘百戏’,包括杂技、幻术、角抵等。旧时也被称为幻术、眩术等,很受民间欢迎。喜爱传统戏法的观众虽然不少,但过去一段时间也存在着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的情况。”

  拿“武活儿”来说,武戏法以“胆、剑”活为主,讲究动静结合,以吞宝剑、吞铁球为特色。强调和突出的是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的技巧,手法尤为重要,由于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艰苦训练必不可少,出师成才绝非一朝一夕可得。

  “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北辰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张丽鑫对记者说,“为此,北辰区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将反映各非遗项目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承活动等重要文字、视频、图像资料录入数据库,并实现动态管理,可随时进行补充更新。”

  据了解,2014年出版的《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整理了区内18个非遗项目,包括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谱系、主要特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等,全书共收录图片六十余幅,记录文字3.4万字。张丽鑫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留住绝技,让更多群众可看可学。”

  通过大力宣传,很多群众慕名找到王武,想要拜他为师,只要是真心想学,又肯于吃苦的,他就收入门下,现在他的徒弟已经达到一百多人,他的家里摆满了徒弟们的“拜师贴”。现在的王武,在认真教徒弟的同时,不断挖掘、整理传统节目,对道具、表演技法、台词进行再加工,使之更加精准、简练,新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搭建展示平台

  让非遗与百姓亲密接触

  周六上午9点,刘玉新准时来到位于北辰区刘园新苑的祥音法鼓会所。准备乐器,调试音响,整理书籍,准备为新进入会的小学员们开展培训。刘玉新是刘家园祥音法鼓的第五代传承人——作为北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园祥音法鼓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一起参加花会,当时就是跟在大人后面打小镲。”如今,年过不惑的刘玉新已经是行会的“会头”,负责团队中最重要的“司鼓”职责。为了拿上这把沉甸甸的鼓槌,他已经在会中历练了20余载的时光。

  刘玉新对记者说,过去祥音法鼓都是家族传承,很多人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会击鼓敲钹,每逢出会浩浩荡荡绵延两三里地。但随着旧村改造进程加快以及娱乐方式多元化,很长一段时间里,祥音法鼓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法鼓花会不像别的,年纪大了想学也学不好,最好就是小时候多‘熏熏’。在区文化部门的鼓励引导和资金支持下,我开办了这个公益培训班,彻底打破了祥音法鼓家传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说着,刘玉新拿出一个很漂亮的书包。“这是我们给小学员的礼物,上边还有我们会所的联系方式,也算在学校里做宣传。我们不但不收学费,对学得好的孩子还给奖学金呢。”由于会所管理规范、学习氛围浓郁,现在不少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学习法鼓花会。

  每逢传统佳节,北辰区王秦庄华佗庙前都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敲锣打鼓蹦、跳、扭,踩高跷进行排练演出,庆贺五谷年丰,祈求风调雨顺,祝福平安、吉庆,传承至今。王秦庄同议高跷会建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同议高跷会以武跷为主,演艺高超,复古花样喜人,颇受当地民众喜爱。

  今年正月初四,记者有幸观看了王秦庄同议高跷出会,只见腿上绑着1.2米长高跷的踩跷人身手敏捷,在地上连打几个滚儿,最后一个鲤鱼打挺稳稳地站了起来,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连连称绝。人群中,一个身材微胖、面色黝黑的中年人始终手持DV在拍摄,每有喝彩声响起,他的脸上便会漾起一丝笑意。他叫宋洪吉,今年50岁的他从25岁开始练习和表演高跷会中“樵夫”形象,之后熟练掌握跳、打、蹦、撂叉、腾起等硬功及高难动作,是市级非遗项目王秦庄同议高跷第五代传承人。

  “这些年,多亏了有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才保证了王秦庄同议高跷这个民间花会项目能够年年办下去,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结果。现在,王秦庄同议高跷逢年过节不光在本村里热闹,还应邀到十里八里之外的周边乡村表演,给更多百姓带来了欢乐,也扩大了同议高跷的知名度。”宋洪吉坦诚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北辰区设立非遗专项活动资金,每年投入资金3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活动补助等形式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从2014年起,该区每年都举办“与非遗亲密接触”主题活动,分门别类、通过边表演边讲解的形式让老百姓进一步地认识非遗。宋洪吉感慨地说,“在每年组织的非遗项目走出去活动中,我们村的同议高跷还多次代表北辰区参加兄弟区县的展演活动。有了这么丰富的展示平台,村民们发展非遗项目的干劲就更足了!”

  鼓励推陈出新

  让“非遗”在发展中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政府鼓励和扶持是不够的,还要靠其自身广受当今大众欢迎,才能确保其真正传承发展下去。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老东西,是一成不变地沿袭,还是适当加以改变?究竟应不应该创新?又该如何创新?这是个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苦恼和纠结的问题。

  北辰区武术协会主席,双街鲍式八极拳第二代传承人鲍雅齐对记者说,“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的传承人都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

  据鲍雅齐介绍,老式的鲍式八极拳以短打为主,招式也主要应用于实战。为了扩大这一拳种的受众面,双街鲍式八极拳将传统套路和武术竞技套路相结合,着重增加和提升了八极拳的观赏性。这一改变不仅没有丧失传统鲍式八极拳的核心元素,反而增强了鲍式八极拳吸引习武者学习的魅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北辰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孔庆华告诉记者,“双街鲍式八极拳在北辰区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早在2009年就成功走进双街模范小学,成为2000多名小学生的必修课。截至目前,这一非遗项目已经成功走入九十二中学、北辰民族职专等多所院校,成为全市普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非遗项目之一。”

  在2015年全国首届中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双街鲍式八极拳学院取得了6金、8银、5铜的优异成绩,不但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体育人才。如今,不仅鲍式八极拳在学校生根开花,宜兴埠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王秦庄少林功力拳、赵堡太极拳等也分别在普育学校、王秦庄小学、北仓小学建立了传习基地。

  北辰区文广局局长杨国珍对记者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着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北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北辰人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宝贵财富。为此,北辰区将积极鼓励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保护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适应新时代生活中传承、发展和壮大。”

  目前,北辰区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16个。下一步,北辰区将把做好项目传承人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发展年轻后备力量,重视从娃娃抓起做好非遗传承工作。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会所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为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阵地作用不断努力。(记者 何会文 通讯员 霍云龙)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