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苏上海“充电” 刘少奇在外国语学社的日子

来源:天津热线   日期:2016-05-25  

image

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影

  毛泽东有句曾广为流传的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的出处和由来已不好考证了,但含义还是很明确的,就是对刘少奇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肯定。1920年刘少奇在上海外国语学社的经历,可以为这句话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求学心切 北京—长沙—上海

  1919年6月,21岁的刘少奇来到北京。之前他刚刚改名字“刘渭璜”为“刘少奇”,寓意“少有奇志”,为拯救国家、重整河山大干一番。作为长沙育才学校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活跃分子和带头人,刘少奇在参加了京津两地的学生运动后,面临着个人前途的选择。

  当时,社会上有股留法热潮,湖南又是留法勤工俭学搞得比较红火的地方,因此,刘少奇最初是想去留法的,并为此进入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

  育德中学同时也是一所进步学校。在学习手艺的同时,刘少奇接触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对红色苏俄产生了向往。1920年夏天,长沙《大公报》一则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俄罗斯研究会、组织革命青年到俄国勤工俭学的报道,给刘少奇去俄国留学提供了契机。

  8月,因直皖战争而中断的交通一经恢复,刘少奇就匆匆赶回湖南。他通过原来的老师找到何叔衡,又通过后者找到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公开负责人贺民范,说明想留苏的意图。

  贺民范热情接待了这位求学心切的青年,表示可以向上海外国语学社的负责人杨明斋写信,介绍刘少奇去那里学习俄语。他同时建议,苏俄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国家,去之前最好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于是,1920年10月,经贺民范介绍,刘少奇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拿着写给上海外国语学社的介绍信,第一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生活艰苦 每月5.6元生活费

  刘少奇抵沪时,上海外国语学社刚刚在《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招生广告。这个由陈独秀、杨明斋等共同创办的外语学校,对外公开教授英、俄、日语等外语,同时还有一项不为人所知的使命,即培养一批懂俄文的干部,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输送有志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

  外国语学社的校舍设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这是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子,楼上为办公室和宿舍,楼下是教室和饭堂。据许之桢的《关于渔阳里6号的活动情况》所记,“刘少奇、柯庆施住在楼上厢房。住在那里的人有的睡棕绷床,有的睡板床,也有的就睡地铺……”后来,学员越来越多,宿舍住不下了,刘少奇就与他人在附近另觅住处。他们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6元,经常把四人的饭五人分着吃,以省下钱买书报。

  在外国语学社,学员们一般半天上课,另外半天自修或做工,并经常进行政治学习,每周参加一次报告会或演讲会。俄文老师王元龄对刘少奇的记忆是,“他总是上课仔细听讲,课余用功温习。”

  收获人生 完成最重要思想转化

  由于外国语学社幕后实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所办,所以学员大多是由各地共产党组织或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相关人士推荐而来。在这里,刘少奇认识了也是从湖南来的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人,都是朝气蓬勃、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他们总能乐观对待。他们不仅积极参加种革命活动,而且深入工厂体察工人疾苦,帮助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刘少奇还参与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周刊的收发、缮写工作。

  当然,刘少奇更多的时间是用在俄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上。萧劲光曾回忆说,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多时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1921年4月初,刘少奇结束了在上海外国语学社为时半年左右的学习,与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等十几人一起,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同年冬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东方大学中共旅莫支部委员。

  后来的学者由此认为,青年刘少奇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完成了思想上最重要的转化。他从这里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真理,对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